【畅美一实幼】共思、共享、共成长

浏览数量:230     作者: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10-12      来源:本站

共思、共享、共成长

——幼儿园教研组教研形式创新的思考

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顺园 蔡欣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力抓手。在我园“艺友制”思想的引领下,教研组的教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教研组的组员们成为“亦师亦友”的成长共同体,通过自主表达、经验互补、群策群力等方式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从而在教研组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教师专长,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群体学习形式,促进教师队伍的群体成长。

【案例描述】

“保龄球”引发的一场头脑风暴

大班的创造性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老师与孩子们共同商讨游戏内容、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在孩子们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又在不断地创新玩法。于是,本次社会教研活动我们围绕孩子的游戏,采用头脑风暴,思维迸发的模式探讨“如何在游戏中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班的老师们事先拍摄一段班级幼儿在玩创造性游戏的视频,活动中大家共同观看视频并“观察记录”的形式,讨论、剖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其中,“打保龄球”的游戏尤其引起大家的关注。该班级的老师先介绍了“保龄球”游戏的基本玩法,在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老师们再来观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时,老师们有的频频点头,有的则小声议论起来,不一会儿就拿起笔记录分析了。

老师们在纸上记录完后,就开始进入激烈的研讨环节啦!A老师迫不及待地发言“整个游戏中,孩子们的分工意识很强。《指南》中提到5-6岁幼儿在活动时能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在保龄球的游戏中,从负责摆球的、在起点处提醒玩家就位的和记录得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员的明确分工,并且游戏过程中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做着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各司其职,非常值得肯定。B老师随后跟上:“对的,而且那个负责计分的小女孩在发现前面需要帮忙的时候,赶忙跑过去帮忙了。《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计分的小女孩看到摆放保龄球的男孩子需要帮忙,在自己空闲的时候能够上前去提供帮助。”在分析孩子们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老师们也对游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C老师认为在记录得分的时候,可以采用翻页式的记录形式,方便幼儿对比自己的前后得分,发现自己的进步与否;D老师提出在游戏情境的设置上可以靠近真实的保龄球游戏,鼓励幼儿事先去保龄球馆玩一玩,然后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班级游戏中……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给的建议,畅所欲言,教研氛围热烈。在探索与交流中教师的群体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在全体组员的思维碰撞下,不仅“保龄球”游戏提出了更好改进方法,更是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群体成长。

评析反思

1.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教研环境。

一般情况下的教研活动都是在严肃、严谨的氛围中展开的,活动中沉闷的气氛常常让教师们略有拘谨,不能充分表达和创造。民主、平等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思维迸发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们才能够更加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使教研工作快速地发展。为此,我们应创设自由、平等的教研氛围,在“人人敢说”的教研环境中促进教师的自主表达、智慧共享。

2.教研内容立足实际,教研问题来源于教师。          

教研活动一定要立足实际,真真切切去解决教师感兴趣的、存有困惑的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幼儿实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教研现场真正服务于教师的群体成长。老师们对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应当在教研活动中体现经验的传授。如老教师在教学上有成熟的经验,给年轻教师提出的困惑给予具体的教学建议等。另外,一线老师们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对于大家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研。在教研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动性,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一起群策群力智慧共享来解决问题。此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就是基于幼儿、了解幼儿又回归到幼儿,在幼儿游戏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探讨,再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来丰富游戏的开展。如此一来,教研活动既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又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师在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

3.创新教研组教研形式,尊重教师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研组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在确定教研形式的时候,应遵循教师的意愿。例如,在上一学期的学期末,就要开一个教研组的会议,以教师为中心,让参与的每个教师发表对下学期教研形式的建议,明确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决定教研形式。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是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密切友好的关系,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成长。教研组长应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予以引领,让教师进入更深刻、更有层次的探究中,挖掘教师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师自主的专业成长。 

(1)互帮互学,教学相长

在教研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老教师要关护引领资历浅的教师,而教师更要虚心请教、主动学习,继而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教研中还应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幼儿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引导教师群体中每位成员相互交流、研讨,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例如,观摩并研讨本园年轻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可以对活动提出有力的评价,可以指出其组织活动中的不足,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新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另外,全体组员在观摩老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时,更是一种教学经验的分享,新老师们可以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细节处理上的一些教育机智,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人人参与思维碰撞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集体的智慧总是无穷的。研讨,是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重要形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较充分的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让思想和观念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位老师都各有所长,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每次的活动中鼓励所有组员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形成教学互助,每个人既是施教者,又是学习者,杜绝“一言堂”的现象。在大家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之下,会有很多不一样的观点产生,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群体成长。除了在教研活动过程中“人人参与”,在以后的教研准备中,老师们也要充分参与进来。在活动前查阅理论、搜集素材等等,只有做到“心中有准备”,在教研活动时才能真正有话可说。

4.提高教研方法运用能力推动专业成长

提高教研方法运用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教师很难只通过阅读和听讲就掌握教研方法,而应多看,多听,多说,多做,多思,从而切实提高教研方法运用能力。所谓“看”,是指多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多观察实践中的现象,同时将阅读、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适宜解决什么问题”。所谓“听”,是指多听专家讲方法,多听有经验的同事传授教研方法,同时多思考“这种方法适宜解决哪种问题”“这种方法的基本程序怎样”。所谓“说”,是指多与同事、专家交流。“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多与他人讨论,以逐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则是将思考与实践相联系,最终解决问题。“做”的过程也是教研主体不断开展批判性反思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我们深入教研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在反思中虚心接受其他老师提出的改进意见只有每次教研活动后及时反思,才能真正将所探讨的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研方法运用能力,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研组活动形式从“一人说,大家听”到“人人说,人人思”,这种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的教研氛围,使教研组内成员的群体智慧得以发挥,吸取人之所长并为己所用,在大家共思、共享的群体互助中实现专业成长。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研更具凝聚力。让教研的创新之花继续绽放,引领教师队伍的群体成长!

 


CopyRight 2020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