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辰园 发布时间: 2024-03-15 来源:本站
新学期到了,
回到了熟悉的教室里,
除了对新学期的期待,
孩子们对班级的环境布局也有了一些新“问题”.
不过,既然是新的开始,
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更多的可能性。
“班级的美工区不够大.”,“建构区在搭建的时候感觉不方便。”“有的区域太挤啦!”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班级的环境无时无刻与孩子们产生着链接和互动,会随着四季、课程、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与孩子的经验、成长融为一体,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关于“环境创设”清晰指出了“空间设施”“玩具材料”两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幼儿园积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
而班级环境作为幼儿自主游戏与学习的空间依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共同商议孩子们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和幼儿开始共同商议调整班级的布局和区域。研讨班级环境科学调整,那么,我们的环境这样调整是否科学呢?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明晰环境的教育价值与要求,张倩主任聚焦问题,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聚焦儿童视角 探寻环境创设的思与变 ”的教研活动。
老师学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张主任针对空间设施、玩具材料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解析,并梳理了环境创设的策略。
1. 环境设计的创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经验。
2. 环境设计时倾听幼儿的想法,邀请幼儿参与。
3. 环境的布置满足幼儿的需求,解决幼儿的问题。
4. 环境的评价追随幼儿的反应,基于幼儿的参与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来确定环境的适宜性。
老师们也将自己与孩子们在讨论、改造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将空间布局改变中的“思”与“变”进行了分享与阐述。
胡老师:在上个学期,进入美工区的孩子们常常会来回跑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因为两个材料柜距离较远,孩子们觉得拿取材料不方便,于是这学期他们提出要将材料柜“搬家”,让两个柜子变成邻居,这样会方便很多!同时有孩子提出:“我们也想有一块地方专门制作黏土作品”,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调整空间和方位,改造了新的黏土区,新增作品摆放台,改造后的美工区又成为温馨的艺术创作园~
徐老师:我们通过晨间团讨的方式,和孩子们共同讨论了班级区域划分的想法。孩子们觉得班级的美工区很拥挤,墙面利用较少,作品多以悬挂方式呈现。因此我们将空间较大的生活区改成了建构区,益智区改成了美工区,最大限度发挥1米2以下墙面的作用。
岁老师:通过与小朋友们的讨论,孩子们发现班级区域布局存在以下问题:建构区太小了;每次早晨入园都有小朋友不小心把搭建的作品碰倒了;每次我们收玩具时都要拆掉一半,要不就挡着路了。基于问题的发现,孩子们开始了对建构区的改造。“我的区域我来想”的谈话活动中,幼儿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自己对建构区的想法。在倾听了幼儿的想法之后,教师和幼儿共同调整起建构区的位置。
王老师:班级幼儿在搭建老门东的过程中提出建构区太小了,无法搭建出比较大的老门东,孩子们希望能够扩大建构区空间以便于后续的搭建。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进行了调整,将原本在后门处的建构区延伸至前门。孩子们发现原本靠近建构区的“德云社”声音较大,影响到了讲相声和听相声的孩子,经过了几起“投诉”事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议,最终决定将“德云社”挪到了走廊,和走廊的角色游戏串联起来。
大家提出了许多关键词,发现了幼儿与老师之间考虑布局的差异,老师需要带着专业的思维与角度考察,也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看见儿童的需要,帮助幼儿产生归属感
如何判断是否“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四问”来做剖析……
1.环境能否引发幼儿的好奇好问
2.环境能否激起幼儿积极正向的情绪
3.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专注投入
4.环境是否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南师大王海英教授
带着问题与剖析,我们再次走进了班级与孩子身边,观察他们的需要,聆听他们的想法,评估环境的适宜性和价值,环境的布局不是为了变而变,而是基于孩子的问题和需求,打破是重建的开始。
新的学期,我们要寻求一点变化,在变化中孕育新机,聚焦环境评估,让每个角落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