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62 作者: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12-19 来源:本站
《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指出:“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每天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让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每日不少于2小时,提高他们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为此,我园以儿童为本,从各方面保障幼儿在冬季锻炼中的安全。
户外场地的安全
每天在幼儿在参与户外运动之前,要先检查户外场地的安全有无凹坑,玻璃,碎砖等。再检查孩子的玩具以及大型玩具是否潮湿、是否脱落松动、是否有裂口、翘刺、翘钉等。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不脱离监护老师的视线以保证幼儿户外运动中的安全。
最佳运动时间
幼儿冬季锻炼要选择合适运动的时间。一般在上午9:00到10:30或下午15:00到16:00,温度合适,阳光里的紫外线强度也比较适中,是适宜运动和晒太阳的时间段。早晚寒凉,晨练忌过早,夜晚也不适合出门。如果天气恶劣如雾霾等,可安排在室内运动。
幼儿锻炼时的衣着
户外活动时衣着不宜过多,冬季室内外温差大时,可给幼儿穿两件毛衣外加一件薄棉袄,衣服舒适宽松参加户外活动,活动前要检查幼儿的裤子和鞋带是否系好。
锻炼前的热身
冬季进行锻炼时,先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孩子肌肉筋骨并不如成年人那么结实耐受,如若不做好热身,运动损伤的几率也会比成人更高。可以通过慢跑、热身的练习,让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投身到锻炼运动中。
科学锻炼
幼儿运动的内容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及个体差异,不强求一律。运动量要适中运动量根据年龄、性别、身体条件、适应能力来决定。科学的掌握幼儿的活动密度和负荷量,让幼儿动静结合,对运动量大的孩子让其休息片刻,避免过多的跑跳,体力过度消耗,防止大量出汗。观察孩子的情绪,对生病儿童不强求锻炼强度或让其休息。每班有专人负责督促检查孩子体格锻炼的情况,并观察孩子对锻炼的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运动创伤,体格锻炼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时间从短到长逐渐提高锻炼强度。
幼儿锻炼过程的观察与护理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情况给予区别对待和照顾。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的孩子,个别对待选择锻炼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活动中注意对患病儿童的特殊照顾,比如活动量,衣着,持续的时间等。在室外锻炼时运动量不宜太太不宜出现大汗淋离的现象。如果出现就应该及时调整运动量。体弱儿的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疲劳反而会使食欲减退、睡眠不安、情绪不愉快等。在运动时如发现幼儿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绯红等异常情况及时送往保健室观察处理。
幼儿运动的项目幼儿可以自主选择
为了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拓展了形式多样的锻炼方式如踏彩虹火车、开滴滴小车、拍球、跳绳、钻圈、跳羊角球、滚轮胎、平衡木、投掷、袋鼠跳、飞盘,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锻炼方式。
简单有效的运动
1.跳绳:跳绳需要空间不大,器材也仅仅是一根绳子,但它可以让孩子的腰、腿、脚踝、手、手腕、胳膊等各个部位得到锻炼。跳绳还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强心肺功能,让孩子迅速的生长发育少受阻碍。跳绳还会对手指众多重要穴位产生刺激,有利于孩子经络气机的调动调理。
2.踢毽子: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为主,功夫在脚上。在玩的过程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纵轴为中心摆动,带动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孩子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同样对主肌肉的脾脏和主筋的肝脏益处多多。
3.球类活动:球类活动最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度和积极性,且对眼、手、脚协调能力要求颇高,起到形神俱调的一箭双雕之用。
结束锻炼后不要急于休息,可以原地跑跳。这时注意全身要放松。两臂自然抖动,两腿交替前后左石自然挪动,然后抬膝俯身,两手握拳或成刀形,捶打大腿和小腿肚、使肌肉充分放松;然后回班级安静的休息20分钟后再进餐。由于运动时消耗增多,出汗多的孩子及时喝适量温开水补充水分。幼儿锻炼时及时擦汗,在内衣里垫的小毛巾,锻炼结束后及时取出,以免因受凉而发生感冒。
冬季锻炼不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拦路虎”而是受益终生的“登云梯”希望我们的宝贝通过坚持锻炼更加健康茁壮的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