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1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辰园 发布时间: 2021-10-22 来源:本站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我们聚焦幼儿游戏中的真实问题,聚力解决幼儿游戏实践中的困惑,提升教师基于儿童视角、追随儿童发展的能力。10月21日中午,葛红燕园长、王姗姗主任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从“有意思”到“有意识”》班级区域游戏研讨教研活动。
小班组教师围绕各班区域设置的合理性、区域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投放与教育价值、幼儿活动兴趣等内容展开研讨。教师对美工区进行了重点研讨,认为在环境创设上应结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通过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需要,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从而充分激发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并从线条画、颜料画、拼贴画、手工、其他辅助材料五个内容来统筹布局小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确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全面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小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征,结合主题合理投放材料,在材料投放之后用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材料,并根据多次区域活动的观察,进行阶段性评价,为幼儿的下一阶段活动材料投放提供有效的依据。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中班组的老师围绕“区域空间的有效设置与幼儿的有效参与”展开主题教研。组内教师前期对班级幼儿区域游戏的实况进行视频拍摄,主要为幼儿在班级建构区与益智区的游戏片段。现场播放,围绕视频中的幼儿游戏情况,针对区域空间的有效利用、幼儿的有效参与等展开了研讨。
中班教师分别从建构区游戏场地的科学性布局、益智区游戏主题的来源与游戏材料的层次性提供与摆放,进行梳理与探讨,每位教师都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思与所想,特别突出对建构区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材料的提供是为了让幼儿游戏中增添有效的“无声老师”。老师们认为,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打破某一区域游戏材料与场地的“专属”局面,让幼儿成为教室内的所有区域空间的主人,畅游在区域游戏之中。
大班组
大班组的老师们围绕“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展开了案例分享、沙龙研讨。各个班级的老师分享了本班幼儿的游戏活动视频,年级组的老师们依据幼儿的活动现状进行教研,从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材料的层次性、一物多玩等多方面进行研讨......
老师们提出要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引导幼儿提高自身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并自主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
同时他们也指出: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初步的支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教研现场十分热烈,教师们畅所欲言,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站在儿童视角,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读懂幼儿的游戏图示,才能更加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追随儿童的成长,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们还将继续深入观察、研究,让“有意思”的区域,显现“有意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