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美一实幼】听,孩子怎么说自然角——区一实幼尧顺分园园本教研之自然角创设(一)

浏览数量:140     作者: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3-08      来源:本站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马拉古奇

自然角像是一个“迷你”大自然,为孩子提供了与自然对话的机会,一处让孩子探索与发现的好地方。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教育的第一步,而倾听则是观察的第一步,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视角,俯下身来倾听孩子对自然角的表达。

2024年3月1日,尧顺分园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以“听,孩子怎么说自然角”为主题的园本教研活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采用了话题招标的形式,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由刘潇雨老师自主选择担当。

01问题切入 引入主题

刘老师带领老师们明晰“自然角的概念”。她发放《自然角里倾听花开的声音》调查表,教师完成第一部分。随后刘老师引发大家思考四个问题:

1.孩子喜欢的自然角是什么样子的?

2.每个班级自然角的设置都应该一样吗?

3.幼儿可以自己创设自然角吗?

4.自然角与幼儿一日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02故事分享 聚焦问题

 接下来,小、中、大三个年级组分别一位老师分享本班自然角创设故事“听,孩子怎么说自然角”。

小一班

倪雪纯老师:首先,听幼儿的经验,回忆上学期的自然角在什么地方?马上要到春天了,大家想在班级里种什么呢?其次,听幼儿的想法结合幼儿经验与季节特点,班级自然角观赏区就以欣赏春天里的各种各样的花为主题。经投票种植萝卜幼儿非常感兴趣,尊重幼儿的想法,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参与到自然角的创设中。

中一班

封叶老师:首先,带领幼儿集体讨论:“南京的有哪些野菜?”孩子们品尝后分享自己的经验,通过自主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野菜种植。其次,场地的规划、自然物材料的选择、动物的饲养,都是师幼一起商量、讨论、实施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关键经验得以不断获得与生长。

大一班

王艳菲老师:首先,通过集体、小组、个别讨论的方式讨论:自然角里种什么?养什么?其次,孩子们进行自主投票,决定种植能泡水喝的中药材,观赏区增添植物习性小标牌。养殖区有新成员的加入:寄居蟹,实验区有花露水的制作,根据孩子的兴趣增设:品茶、收集区。秉承“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充分体验了尊重幼儿、追随幼儿的教育理念。

随后,刘老师结合案例总结基于儿童立场,使幼儿能参与进来的自然角创设要点:

1.坚持儿童立场,创设幼儿能参与的自然角。

2.追随儿童视角,创设幼儿感兴趣的自然角。

3.尊重儿童意趣,创设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自然角。


刘老师通过详细的讲解、丰富的图片、有趣的案例帮助老师们理解三点自然角创设要点。并指出只有坚守儿童立场,儿童主动参与的自然角,才会由内而外地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纳,才是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自然角。

03 反思研讨  浸润赋能

许艳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肯定大家在自然角创设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倾听的行动,采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的语言。同时,她也指出要拓宽倾听的话题、创新投票的方式、丰富记录的形式,从而有效地进行指导。并请三位教师针对《自然角里倾听花开的声音》调查表第一部分三个问题进行分享。

1.作为老师,你认为在自然角创设时为什么倾听孩子的声音?

2.你认为在自然角创设前听什么?怎么听?

3.在倾听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二班

·自然角是为幼儿接触自然观察的机会,以幼儿为本,创设自然角。

·听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集体讨论、一对一倾听

·现实条件无法满足时,改如何探索?

中二班

·自然角作为学习资源,要满足学习兴趣和需要

·听幼儿的一些经验分享,身边常见的当季的蔬菜,晨谈、集体活动、小组讨论声音。

·应季的蔬菜不在应季,如何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大自然的产物?

大二班

·站在幼儿的角度,尊重幼儿的想法

·听幼儿感兴趣的动植物,以及自然角的环境、养护方法以及材料。听幼儿对自然角的想法,如何照顾等。

·拒绝式倾听、选择性倾听、应付式倾听

针对老师分享中的亮点和问题,许艳主任帮助大家剖析原因,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集体教研结束后,老师们进行垂直观摩,就不同年级组在“倾听”方面的亮点与公办进行交流。

我园园本教研的意义旨在“主持一场活动,深研一个理念,具身参与对话,落实一项行动,群体反思研讨,达成一种共识”。在自然角的创设中,我们努力每一步追随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俯下身来倾听孩子怎么说自然角,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困惑、倾听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这个春天,在自然角里,我们看见花开,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CopyRight 2020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