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美一实幼尧辰园】同一片蓝天 同一份渴望 ——记尧辰园社会组与融合教育组联合教研

浏览数量:16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辰园     发布时间: 2021-12-15      来源:本站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为了引导幼儿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用正确方式与他人交往,尧辰园社会组和融合教育组于1215日开展了联合教研。

教师就视频内容研讨.jpg

首先,两位教研组长带领教师们进行了理论学习。

《指南》中对于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描述性规定,主要涉及了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等六种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宜的行为。

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社会组组长邢琦老师跟教师们分享了一些方法,如:榜样示范法、共情体验法、鼓励法、行为训练法等。

社会组组长进行总结.jpg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他们规避自身缺陷或不足,鼓励并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们尝试学习如何融入集体,为他们社会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融合教育组组长孙懿杰老师给教师们分享了几种教育方法:

一、以课程为支架,帮助普通儿童了解、接纳并帮助特殊需要儿童。

二、创始宽松自由交往环境,增加交往机会,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融入集体环境。

三、利用代币制等方法鼓励支持普通幼儿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多通道提高互动频率与质量。

四、教师以身作则,温柔耐心细致地对待特殊需要儿童,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融合组组长进行总结.jpg

活动中教师们分别观看了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相关视频,并且现场进行了观察记录的撰写和交流。

撰写观察记录.jpg

特殊需要儿童与同龄伙伴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在共同的活动中去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彼此磨合、相互适应。父母和教师可以适当“搭桥牵线”,帮助孩子与他人平等交往。结合真实情境,创设情境游戏,在反复的练习中,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形成正确回应的反应,也是让其在集体中展现亲社会行为,获得集体认可和容纳的一种方法。

教师交流.jpg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应该受到同等尊重与热爱,没有孩子希望被孤立,被冷漠。作为教师,应用爱心浇灌他们,让儿童度过幸福美好的童年。

 


CopyRight 2020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