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月桂园 发布时间: 2024-04-15 来源:本站
看见儿童学习 智慧双向衔接
——月桂园幼小科学衔接之学习准备园本教研活动
为了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更新教师幼小科学衔接理念,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减缓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坡度,大班年级组于2024年4月12日中午于多功能教室共同探讨幼小衔接学习准备的核心话题,开展了幼小衔接之学习准备的园本教研活动。
游戏体验,明确研讨意义
活动开始前,王主任组织大班老师开展蜘蛛网游戏,大班老师们接到毛线球后以此介绍了自己。在老师们的不断抛接拉伸下,小小的一个线团,变成了一张小网,正契合了幼小衔接的教育观点,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是点,老师是线,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支持,教师把成长点交汇,就能够织成一面托起孩子不断向上攀登的网。
问卷分析,引发教师思考
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大班家长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幼小衔接问题又是什么?在开展教研的前期,大班组给家长们填写了幼小衔接相关问卷,王主任通过一张张图标的分析,向老师揭示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担忧和矛盾,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是幼儿的身心准备,但是却对幼儿学习准备表露出深刻的担忧。其中,从个别家长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系列幼小衔接活动的肯定,但是由于小学对于学习要求的转变,家长们不得不通过报课外辅导班的形式来提前给孩子做好知识储备,同时也对幼儿园是如何做好幼儿学习准备教育的表示疑惑。
经验分享,共研核心话题
为了解决家长们的担忧,大班组的老师们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出发,详细地从游戏、集体活动、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准备教育的交流和分享。
话题1:幼儿园做的学习准备教育和家长们理解的幼小衔接课有什么不同?
高璐老师:家长理解的学习准备仅仅是学知识,但其实科学的学习准备不仅是知识技能上的,还是全方位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好奇好问:与幼儿共同探秘大自然的神奇,并跟随幼儿兴趣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的同时可以适时阅读一些科普绘本
(2)学习习惯:开展活动《我来做计划》帮助幼儿感受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养成及时制定一日安排计划表的习惯,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胜任小学的学习任务。
(3)学习兴趣:创设班级阅读环境;家园共育,家长带着幼儿进行亲子阅读;在阅读区,幼儿可以创编故事、书写自己的名字,对文字更加感兴趣。
(4)学习能力:创设了天气小主播的角色,每天播报今天天气;每天在班级门口进行入园签到活动;与孩子们玩一些前书写的小游戏。
话题2:老师们又是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开展学习准备教育的呢?
张浩老师:在班级中为了提升幼儿的制定计划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入园打卡、有光盘打卡等行动,并尝试让幼儿自主制定一日计划、游戏计划,如在之前秋游前我们有秋游计划,从带的东西到去哪里玩都由幼儿自己计划投票出来。
陈明慧老师:我们班增设了数学区,结合大班年龄特点同时结合《指南》中数学认知经验领域核心经验在班级内创设许多相应的材料,如:
(1)床面:增添了事物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2)书架:理解量的相对性,收拾物品按照物体量的特征进行分类。
(3)桌面:利用生活和游戏中实际情况理解数的概念。
朱静雯老师:《指南》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幼儿在自然角“蚕宝宝”活动中了解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过程,我们班幼儿耐心、细心照顾的蚕宝宝并亲近小动物真切地感受生命的成长。在这个期间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话题3:幼儿园的课程和小学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课程上进行衔接呢?
王沉默老师:除了游戏的经验进阶外,其实我们还开展了班本课程和项目活动,例如在进行《晒秋》班本期间,我们从一个果子烂了的契机,不断推动资源生成活动,活动转变成经验,经验再推动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再利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会不断的积累和迁移、同样教师和园所也会得到成长和收获,这就是资源引发的深度学习,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
高璐老师:我们还打破了有限制的课程空间场域,带孩子走出校门来到小学,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课程情境中进行实际体验。
王梦云:围绕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展,各班其实都有不同的思考,在幼小科学衔接学习准备中,老师们基于幼儿的活动经验,深挖出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如:
大一的幼儿对于小学的上课环节十分感兴趣,围绕上课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查;大二的幼儿围绕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展开了个别采访;大三的幼儿提出了疑问: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他们进入小学后主要围绕小学和幼儿园的异同展开了观察,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了手机、相机等记录下来;大四的幼儿则是基于投票结果开展对于课前准备相关的项目研究。
现场互动,解答衔接困惑
研讨结束后,老师们也纷纷举起了手,提出了关于幼小科学衔接的问题。
问题1:如何在幼小衔接学习准备中激励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激励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了解孩子的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题2:如何让家长摆脱对“学知识”的执念?
教师: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来到幼儿园地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有情”“有趣”“有效”的环境下,孩子们也可以愉快地进行幼小科学衔接。
讲座分享,领会文件要求
老师们共同聆听了冯教授的讲座《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课程衔接问题》,讲座中指出解决“顺利过渡”的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对儿童个体进行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二是两个学段的教育本身要改变缺乏连贯性和相互分离的情况,相互衔接。
第一是要进行入学适应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
第二是关注入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加强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衔接。讲座中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冯教授的举例;以社会比较关注的幼儿识字问题为例。
《纲要》《指南》都没有对幼儿提出识字的要求,只强调培养对文字符号的兴趣,而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标不仅提出喜欢学习汉字的目标,还明确提出识字、写字的量化要求,并指出应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课程可以怎样实现与小学课程的衔接与过渡?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故事,都体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因此,幼儿园完全可以利用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真切感受汉字的神奇与美妙,激发学习、探究汉字的欲望。
冯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看待幼小科学衔接的具体问题有了更加全局的视角。关注小学《课标》的要求,用幼小科学衔接的视角,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指南》《纲要》的精神。
总结提升,引领教育方向
指导作帆引路,研修当舟远行。专业的方向总有最亮的光引领。神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也对接下来的幼小科学衔接提出相应的要求:
1.从理论上,《纲要》《指南》等文件与幼儿与小学《课标》有很多目标上的衔接。从行动上,我们幼儿园以兴趣为导向,小学以任务为驱动。从组织形式上,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学习形式,小学是以课堂为集体教学。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存在许多差异和矛盾点,那如何很好的进行幼小科学衔接呢?
2.通过《纲要》《指南》等文件,细化能帮助幼儿进行幼小科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3.幼儿园应当坚持课程游戏化,在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引领下,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充分渗透四个准备呢?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从纲领性的文件中找出针对性的要点并有目的性的去进行课程渗透,例如班级一日活动的渗透,以课程的思路去开展幼小科学衔接,了解近期幼儿发生的问题或幼儿感兴趣的点进行专项或主题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推进,切实减缓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
4.以点代面做幼小科学衔接,每个班可以创设幼儿最喜欢的区域供大家学习
5.家、园、校,三方合作,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幼小科学衔接,搭建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之间交流、研讨的平台,促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性。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我们应秉持科学的教育原则,协助孩子们平稳地度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我们要提供孩子们展现自我、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帮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支持他们的成长。幼小衔接,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