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美一实幼】教学改革同分享,知行合一共成长——尧顺分园首届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园本展示分享活动

浏览数量:439     作者: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2-08-24      来源:本站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成果质量,落实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市栖霞区首届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主题论坛》活动要求,我园于7月15日至7月19日组织开展了首届教师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园本展示分享活动。    

前期,老师们依托幼儿园规划课题、个人课题的研究,认真梳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和收获,以美篇形式在微信群里相互分享了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举措。

在7月18日下午,老师们相聚云端共同进行了线上的分享交流。首先,陆萍园长对本园的课题情况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她表示,目前我园共有2项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其中1项已结题,1项市级“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区级“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区级专项课题,11项市级个人课题和9项区级个人课题正在研究中。她还介绍了我园课题研究方向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教师亦师亦友专业成长的培养;第二阶段:幼儿亦师亦友协同共成长。第三阶段:师幼艺友双线融合共同成长,并鼓励所有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成果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接着,我们老师主动进行了分享,畅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举措。

第一阶段:教师亦师亦友专业成长的培养

许艳老师

我园一直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在陆萍园长主持的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艺友制”思想引领下教师群体成长的园本研究》带领下,我们在教师队伍群体成长的教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积极采用自荐式组内研讨、雪球式保教融合、相吸式抱团学习、沙龙式教学研究、菜单式园本研训等方式开展活动,教师参与的主导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幼儿园积极为教师创设的自我觉察、自主结伴、自发研究的空间,也真正地发挥了教研活动的作用,有效、高质量地提升了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蔡欣老师

在幼儿园规划课题的引领之下,我主持的南京市第十一期个人课题《幼儿园社会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参与行为的实践研究》中,我以幼儿园社会教研组的组织策略和活动形式为研究点。积极对教研活动内容选择、成员角色转换、改进教研形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具体实施。在每次教研中,我们都会聚焦教师参与行为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教师参与主体性发挥的提升变化,总结创新幼儿园社会教研组组织策略,也初步形成了如下的思考:

1. 生发共性活动内容,激发教研热情。教师共同发掘教研内容,归类自己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群体讨论制定出正确的操作步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转换常规教研模式,采取轮流主持。采取角色转变、轮流主持制度能够使教师从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从旁听者转变为真正的参与者。在建立主人翁意识之下调动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在学习和反思中提升了教师们的教研能力,实现领域专业的提升。

3.组织沙龙研讨方式,分享成长经验。 每位老师都各有所长,看待事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沙龙式教研能够在一个教研主题下,教师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展开充分的讨论,形成分享创新氛围。

4.搭建艺友合作平台,发挥群体智慧。 教研组之间的联合、渗透也更能促进资源共享,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积极参研氛围,推进教师群体成长。

倪雪纯老师

在我主持的南京市第十一期个人课题《教师“问题菜单式”研学活动组织策略的实践研究》中,我根据教师自身兴趣与学习需求,罗列教研活动的“问题菜单”,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自由选择,与有共同研究目标的其他教师组成研学小组,实现自主结伴,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下的活动中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我总结的多样化组织策略主要有:

策略一:“再现式”现场记录。教师间共同围绕一个“问题”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智慧与智慧碰撞,会迸发出具有价值的精彩观点,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发言进行现场记录,形成语录集。在对研学语录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凝练成一定能够解决“问题菜单”中的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解决教师困惑。

策略二:“自荐式”引领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前,要充分考虑专长教师的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意愿,他们可以报名策划、参与研学活动,再由核心小组审议方案,最终确定活动方式。让每位教师各施其能、各展其艺,共同成长。

策略三:“沙龙式”吐故纳新

在研学的过程中,我们围绕“问题”展开自学与共学相结合的方式。前期,教师自主查阅与研学活动内容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分享优质美篇、微信推送等网络资源共同学习。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沙龙活动,打破“一言堂”的模式,给每位教师表达、分享的平台,教师间互动性强、效率性高,大家的经验与知识相互得到更新与优化,也调动教师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营造畅所欲言、互学共进的研学氛围。

陈凡老师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分别开展指向教师不同专业能力培养的教研活动中。我主持的栖霞区第十一期个人课题《中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在年级组中,以教师户外自主游戏的创设为内容,在研讨中积极凝练中班户外自主游戏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我的主要想法有:

1.打造生态化自主游戏的情境。在创设生态化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区域性、季节性,还要考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支持幼儿在草地上打滚、踩泥坑、钻山洞等,体验在不同环境下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与刺激。

2.“软”化地面,激发儿童感官体验。首先“软”化环境,打造多样化的地面,塑胶跑道、草地、泥地、木地等。在不同的地面开展不同的活动。生态地面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玩游戏、过家家、探险等。幼儿与不同场地的互动刺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3.尊重幼儿,彰显自主。将环境创设交还给幼儿,鼓励幼儿游戏中自发生成新情节,与同伴自由交流,遇到问题积极动脑,与同伴尝试共同解决问题,游戏专注度较高。以此,帮助教师更好把握户外自主游戏情境创设的方法。

白蕊老师

我主持的栖霞区第十一期个人课题《大班幼儿民间扎染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中,聚焦于教师活动组织策略能力的提升。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扎染活动作为美工区中的特色活动区域,在区角中开展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并凝练出以下策略,便于每位教师实践和尝试。

1.创设民间艺术活动室的互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感知特点创立了优美的、开放互动式的扎染美工区,让幼儿在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中欣赏、发现各种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美、形式美,从而潜移默化地体验文化内涵,自发地产生对艺术美的表现与创造欲望。

2.构建“民间扎染”系列活动框架,凸显扎染活动的独特魅力。我园对传统民间扎染内容进行挖掘、筛选,初步构建“扎染系列活动”框架,活动内容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秀秀中获得收益,在与家长、教师的互动中体验成功。

3.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开展扎染活动。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与创作,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分享创造的快乐,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以尝试的几种方法:技能练习与情景交融——游戏法;“单一”向“丰富”的转变——材料组合法。常用的几种折叠布料方法:折叠法;搓揉法;打结法;卷云法等。

4.化枯燥为神奇——“玩”与“做”的融合。在不同的活动中教师注重运用不同的组织策略,让幼儿“玩”扎染、体验玩与做的乐趣。

第二阶段:幼儿亦师亦友协同共成长

在“小先生制”思想下,在陶行知先生“艺友制”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幼儿园席承前期研究成果,由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转向关注幼儿学习方式,进一步将亦师亦友的理念转化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上,立足幼儿本位,挖掘幼儿潜力,增进学习交互,促进幼儿个体、群体共进步、共成长。

糜长萍老师

在陆萍园长和陈凡老师共同主持的南京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幼儿协同学习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推动下,我们探寻幼儿在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中的亦师亦友、协同共进的支持策略。如

1. 入园环节:在疫情防控下,开设“畅美天使”通道,采用“以大带小”形式,邀请大班幼儿帮助新小班幼儿入园。并采用分享阅读、游戏等不同方式安抚小班弟弟妹妹。

2.餐前环节:搭建“百科知识小达人”“听我说故事”的舞台。让幼儿在互相倾听中进行信息分享和知识建构。如鼓励具有丰富百科知识储备的幼儿在教室中央,担任小老师,向同伴进行介绍,丰富同伴经验同时发展自身表达能力,并从自己的行为中收获成就感。

3.园部科学区、自然角观摩活动中,邀请幼儿参与其中。通过解说员、参观员的角色让幼儿在相互聆听、相互交流中产生协同学习。观摩后,幼儿回到班级,利用餐前环节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与伙伴进行分享,老师帮助幼儿做好记录。

田芳老师

我在参与蔡欣老师主持的栖霞区“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幼儿园劳动教育新思路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带着幼儿进行班级自然角的布置,从种植的种类、种子的播种、自然角环境的布置以及植物照料都由幼儿自主讨论、自己打理等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导性。在园部开展的“自然角观摩”活动中,我们班孩子自己主动报名作为“小先生”——小观摩员,去到小班为弟弟妹妹进行种植经验和管理自然角经验的交流、分享。在“劳动教育周”活动中,我们班幼儿进行了互为“小先生”的活动,把自己会的经验教给不会的幼儿,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光荣与快乐,同时增强了幼儿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

杜宪真老师

我主持的的南京市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小先生制”在幼儿园班级自然角中应用的案例研究》中,将“小先生制”实践运用到幼儿园自然角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组织策略上积极采用“小先生制”形式,幼儿群体中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从而使在某些方面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得到认可,而不同方面优秀的幼儿经过争当小先生,可以互帮互助,互补学习,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幼儿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共同进步。我们班经过“小先生”们之间的谈论,创新性地设立了种植区、欣赏区、饲养区和实验区,通过每日“管理小达人”、“百科小达人”、“饲养小达人”和“实验小达人”来发挥“小先生”的作用。从而多元化地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阶段:师幼艺友双线融合共同成长

迟玲玲老师

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在一日生活中落实以幼为本的儿童观中,在我的区级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几米作品中的“重复”手法运用于小班装饰画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我没有直接传达给孩子“重复”这种方法,而是让孩子尽情地去观察,有的孩子从颜色的角度、有的孩子从线条的角度,这是我自己都不曾发现的,孩子们也是我的“小老师”。所以,要充分相信幼儿力量,挖掘幼儿优点、特长、兴趣等,注重幼幼间伙伴学习,榜样引领。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在交往交流中,以平等互学方式,进行信息分享,丰富经验,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提升思考探究能力,将“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转会为“友爱互惠”,实现幼儿群体共成长。

王颖老师

在我们创新老师艺友群体研学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在积极利用其它资源。在我和徐玲玲老师主持的区级专项课题《构建家园校三方共同体促进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也运用到了陶行知先生“艺友制”思想,我们不仅将研训的主体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向群体里的每位教师,还将家长资源、小学资源一同加入进来。在围绕“幼小衔接”的主题教研活动中,还有的老师提议,我们也需要倾听孩子们对于小学生活的想法和建议,孩子们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所以,我们每个人既是活动组织者、引领者,又是参与者、学习者,更是促进整个幼儿园群体成长的推动者。

封叶老师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深切感受到我园亦师亦友的群体成长文化。不论是幼儿还是教师,我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在开展我的区级第十二期个人课题《班本课程游戏化促进中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我就鼓励幼儿在群体之中充分展现自我,成为“小先生”,自理能力强的幼儿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别的小朋友。在年级组教研中,有的老师还提醒我,班与班之间也可以开展“小先生”活动,我们班的孩子也可以去教一教别的班不会的孩子,别的班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到我们班来,充分发挥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协同学习。


CopyRight 2020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