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07 作者: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3-10-20 来源:本站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想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教师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提高教师分析,倾听解读幼儿的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学习《指南》《评估指南》,提升教师社会领域教育教学以及倾听幼儿声音的能力,2023年10月11日区一实幼尧顺分园全体教师相聚多功能室,开展以“倾听儿童,相伴成长”为主题的社会教研组活动。
活动伊始,孟斯涵组长强调了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并指出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一是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二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回顾《指南》
随后,我们进行了《指南》知识竞赛,在热烈的抢答氛围中老师们对《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学深、学透,以更好的落实《指南》,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我的新发现
如何更好的将《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运用在日常工作中?来自小、中班的三位老师进行了分享。王婷老师运用拍摄幼儿视频的方式观察幼儿,发现小班幼儿愿意参加游戏,在益智区参与度最高,会对自己完成的成果感到高兴,通过幼儿的游戏选择体现了幼儿的兴趣。
贺若兰老师同样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展现了小班幼儿在美工区的行为,小班幼儿更倾向于独立作画,在教师介入后,幼儿开始相互交流、产生交往。
潘敏老师以幼儿表征、幼儿作品、视频的方式记录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情况,倾听幼儿的声音,同时在每个游戏区都设置了便签墙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并加以分析,理解幼儿的想法。
思考:在班级中是通过什么方式倾听幼儿?
老师们分为小、中、大年级组进行交流与分享,并选出代表分享各年级组运用到的方式。刘连凤老师总结小班老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常运用录音、晨谈、访谈、幼儿表征、家园共育的方式倾听幼儿的声音。马羽老师提出在晨谈中运用“魔毯”以及儿童摄影、幼儿作品、儿童会议、地图制作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邱雨萱老师代表大班组老师,通过过度环节中的谈话、展示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遇见马赛克
真正基于儿童的倾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借鉴马赛克方法,这是由英国学者克拉克和莫斯提出的一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它将观察、访谈等传统研究方法与儿童会议、儿童摄影、幼儿园之旅、儿童绘画、魔毯等参与式工具结合使用,利用混合多远的方法充分激发儿童自身观点的表达。
老师们共读克拉克撰写的《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孟老师从马赛克方法的儿童观、倾听方法、框架特点、实用工具、实例等几方面入手介绍了《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通过共读,老师们对马赛克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纷纷表示在学习马赛克方法后能够更全面倾听幼儿,了解幼儿。
正所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尽管马赛克方法是一种新兴的研究儿童的方法,但依托园本化的探索、实践与思考,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结合《指南》以马赛克方法在班级中班本化探索与实践为核心,摸索出更多的马赛克模式,更加科学地倾听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