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8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辰园 发布时间: 2023-06-09 来源:本站
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
从教师本位到儿童立场,
儿童海报的学习研讨之旅拉开帷幕。
为引领教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会倾听儿童,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2023年6月8日中午,我园全体教师以及园长培训班成员共同参与了由张倩主任开展的聚焦“儿童海报”的园本研训活动。
1.以终为始,夯实理论
活动伊始,张主任从“儿童海报”的定义出发,结合图片案例,启发教师思考儿童海报与课程实施的关系,提醒教师要把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张主任分别从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设计逻辑、参与主体、制作策略、价值体现五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本位主体海报的呈现。以儿童自身为叙事视角,用儿童自己的绘画、语言、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他们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在制作策略上,儿童海报的内容以“1+N”的形式进行设计。
2.聚焦主题,分享交流
随后各班级教师将自己班级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幼儿制作的“儿童海报”进行分享研讨。在分享过程中,每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不尽相同。老师们大胆放手,让幼儿着手创设可以“说话”的环境,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主题海报创设,呈现儿童本位的主题环境。
小班幼儿主要以无意注意和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容易记住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涂鸦等表征方式记录。
中班幼儿的表征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属于自己的儿童海报。
大班幼儿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愿意用图画或符号进行表达,能够抓住一些事物的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合。
3.梳理总结,引领提升
通过张主任的讲座以及老师们的分享,让我们充分了解儿童海报的创设主体是幼儿,海报内容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呈现的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发展水平不同,儿童海报的制作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希望老师们能够积极转变观念,结合主题,将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回归儿童,将环境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真正做到“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趣”环境,让儿童立场看得见。
“全”儿童,让儿童权利看得见。
“真””表达,让学习品质看得见。
“活”档案,让成长过程看得见。